2023/3/28自由廣場》(北社評論)落實國家語言復振工程(北社理事張常昌)

落實國家語言復振工程

張常昌

台灣從一九四五年戰後到一九八七年解嚴,近半世紀國民政府將華語列為官方語言,給予「國語」的獨尊地位,同時積極推動說「國語」政策,以強制性手段貶抑或禁止其他語言的流通,因而造成各族群母語未能有適當的發展空間,逐漸趨向滅絕,也使新生代越來越少使用族群母語,甚至使用生疏排斥母語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台灣各族群語言列為瀕臨滅絕的危機。然而,如果政府繼續任憑各族群的母語滅絕,將是國家重大的損失,也影響多元社會的發展,因此如何延續母語,使其免於滅絕,並作為傳承先民文化的重要工具,自是當今我們需正視的重要議題。

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任內曾說:「母語斷,文化滅」,為促進國家語言的傳承、復振及發展,政府於二○一九年已制定及公布「國家語言發展法」。文化部也提出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」,預計五年投入三百多億元,由「家庭」、「學校」、「社會」三方面,從「靜態」、「動態」兩大方向來努力,讓本土語言能被頻繁使用,同時也致力提升國人本土語言能力,請相關部會配合,務必積極促使國家語言的使用生活化,母語家庭化、社區化,營造一個人人都想說,人人敢說,處處可學的永續傳承環境。

在「國家語言發展法」通過後,國中和高中在一一一學年度本土語言課程納入正式課程中,等了近廿年「國家語言發展法」終將落實,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,希望政府能夠具體落實「國家語言發展法」所規範的內容,無論是在語言和文化政策上都要更加重視。

透過政府在五年內要挹注大量資金在發展國家語言上面,我們正面臨一個國家語言發展轉捩點,當許多師資正式投入國高中本土語言教學的行列時,期待各級政府教育機構能營造一個更好的教學環境,其師資的薪資待遇能夠確實提升,使國家語言的復振工程在教學場域中得到效果。

媒體亦是落實國家語言重要的媒介,客家、原民電視台、公視台語台,未來在充裕的資金挹注下,新聞的採訪及播出都能提升品質,也能製作出更多優質的族語電視劇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,「語言興文化存,語言滅文化絕」,希望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母語,當人人以能說母語為光榮為驕傲時,國家語言自然復振成功。

(作者是北社理事、台北市台灣語協會常務理事)

https://talk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574498

更多 新聞